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月光海涌

动漫感怀与生活札记

 
 
 

日志

 
 

《造梦的雨果》  

2010-01-23 14:43:18|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借来一本460余页的书,一小时看完了...

     当然,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字小说,不然看不了这么快,但它也不是漫画,而是一种特别版式的图画书。也许应该称为一种新式的小说绘本比较恰当。书名《造梦的雨果》,美国最具权威的绘本奖,2008年凯迪克大奖获奖作品。

     因为这本书的特殊编排,感兴趣的读者一般会不停歇的一口气看完。作者在开头就有要求读者:“想象一下,你坐在黑暗中,像电影开演前那样。”然后黑幕揭开,图案由小变大,光线由弱变强,上来十几页的连续插图,无字“有声”,读者就真的像进了电影院的观众,把翻页的书本变成抽动的胶片,哗啦哗啦得将一个带有悬疑感的故事铺展。

     这种包含绘本和小说两种特征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到。记得以前看过默片电影介绍,说在默片时代,文字和影像是分开的。不过当出现必须介绍背景或时间线索的时候,字幕就会以卡片形式补充到影像上。《造梦的雨果》整体可算是默片风格,全书大约三分之二以上都是铅笔素描,仅用黑白两色营造出恰当的光影效果。不过特别之处在与本书的文字和画面虽然是完全隔离开的,但二者不是相互说明对方,而是文字接着画面的故事讲述,画面继续文字连接起来的情节信息,二者既并驾齐驱又相映成章,推动全书的故事情节依次铺展。时而华丽流畅,时而驻足回旋,阅读的快感和思考的空间兼具,所以我个人觉得这种新式绘本还是挺有意思的。

     关于《造梦的雨果》的故事,书本宣传词很好听:“有了梦,生命的银幕亮了。”不过实际上想通过简单的故事表现好这个主题可不是那么容易。《造梦的雨果》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十二岁的孤儿守钟人雨果努力修复一个被遗弃的机器人,当齿轮开始转动时,机器人书写下了一个秘密。第二部分秘密当事人重装上阵,叙事重点从雨果转移到缅怀法国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这两个部分看似联系密切,实则在叙事和感情传递上都相互独立。前者还是生动的神奇小说,后者则是带有刻意性的来纪念电影诞生和怀念电影先驱。好听的评论,可以说是绘本艺术、小说艺术再加电影艺术的相映生辉。不过我在看的时候反倒觉得后面没主角雨果什么事了,书的主题由雨果的梦想变成了向电影艺术致敬。书中诸多细节又过于追求巧合,例如开启机器人的钥匙的出现,电影大师梅里爱的登场,以及雨果最后的入狱出狱等等,人物之间的互动不够,心理描写也显得欠缺。就小说本身而言,故事给人的感染力较弱。

     这本书的绘画得到了高度赞扬。书前的推荐词:“炭笔素描层次丰富,勾勒出人物细腻动态和微妙的内心变化。”网上评论也称赞:“取景的鏡頭,類似電影的攝影機,不乏遠觀的大遠景、全景鏡頭,也有近距離的特寫和大特寫,俯角、仰角和水平角度運用靈活,又有力道。”但是我只想说,虽然阅读本书有看电影的感觉,当我看到的还是按页呈现的一格一格的胶片,离真正动起来的画面感觉还差了一点。差了什么,差了独立的分格系统和分镜语言。换句话说,本书的表现形式再进一步,就应该是日本漫画。那些评价对一本优秀的日漫来说是理所当然。而且若把本书的插画按日式漫画的分镜语言重排下,我觉得会是事半功倍。效果不变(也许更好),成本会大大压缩。看这个相对简单的故事用那么高级的纸质排版印刷,我总觉得包装上夸张了点…

     不过总的来说能引进出版本书,也是图画书市场的幸事。毕竟这本书成本高、定价贵,捧在手上又厚又重,与传统的“给儿童看的图画书”有较大区别。不过出版后似乎反响不错,卖的好,家长儿童也都喜欢。这大概也说明了现在图画书市场的成熟和繁荣。期待国内出版社能放开眼光,引进更多的绘本、漫画、插画的精品之作,让这些以前少有关注的艺术体裁成为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新鲜优秀读物。

  评论这张
 
阅读(108)| 评论(4)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